李宇嘉(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8月數據來看,房地產行業上下游仍在經歷深刻調整與結構性變革,面對止跌回穩的任務,還需要各地、各部門多方發力。
對于正在經歷的調整,要客觀理性地看待。首先,我國城鎮化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房地產供求關系會發生重大變化。行業和經濟基本面發生變化,對房地產的需求也產生了影響,行業和市場出現調整、釋放壓力有一定的必然性。
其次,近幾年房價持續調整,“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被打破,住房金融屬性基本褪去并回歸到居住屬性。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以及住房存量時代的到來,作為增量的新房開發、銷售一定程度上會相應下降。這既是供給端適應需求端而變化,也是供給收縮并與需求再平衡的必然結果。
再次,按目前規模推算,2025年住宅新開工5億平方米左右,處于低位狀態。考慮到存量住宅大概30%的部分將會在未來5~10年進入到30年以上的樓齡。即便每年拆除式更新10%,也將有10億左右的新增住房建設量,加上住房改善升級的主旋律,行業供求兩端正在向平衡靠攏,市場持續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并不大。
最后,不管是新市民和外來人口的剛性需求,還是新型城鎮化的潛力需求,抑或是住房改善的需求,存量改造和升級迭代的需求,房地產市場的潛力很大、韌性很強。對各地來講,既要尊重房地產市場自身規律,主動作為,優化政策,也要從經濟基本面將制約需求釋放的因素解除,激活和發揮市場的自我修復功能。多方發力下,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將值得期待。
目前,在需求端,部分新市民出現“由買轉租”傾向,潛力購房人群支付能力和對市場預期趨弱;在供給端,經過前期主動或被動調整,新房狹義庫存消化周期普遍在12個月左右,但包含已開工待批售和未開發土地的廣義庫存,消化周期較長,有的在5年以上。同時,各地二手房掛牌量較大,且與新房存在競爭,市場供求平衡問題仍待修復。
筆者認為,無論是供需兩端再平衡,還是內生動力修復,都需多方發力、政策設計更加精細化。首先,考慮到需求端動力不足、二手住房分流,要以供給端調整來平衡住房供求關系,細化“一區一策”供給政策:區域新房去化周期在12~18 個月,就要停止批售新項目;去化周期超過18~36個月,停止新項目新開工審批;新房去化周期超過36個月,就要停止供地。
其次,制定精細化的住房供給策略。各地要摸排各個片區內不同價位、板塊、戶型和針對不同意向客戶群等新房供給及去化周期,結合上述“一區一策”的供給政策,借助高頻率的市場監測,掌握區域需求特征和層次,安排新房項目供地、開工和批售。既要避免同質化競爭,也要制定促進“由租轉買”“剛需和改善”“新房和二手住房”循環的政策措施。
再次,加大對高品質項目的批售和批后監管。高品質或“好房子”項目盡管滿足居民改善型需求,但其“大面積、高總價”的特征使得需求潛力有限,由此導致很多高品質項目以“高得房率”作為營銷利器,甚至將陽臺、飄窗等贈送的面積騰挪至客廳、臥室,從而使得高品質項目在價格(高得房率攤薄價格)、戶型設計、建筑用材等方面具有優勢。
由此,在供應規模較大,需求端選擇多樣、各類房源相互競爭的情況下,也使得其他新房產品、二手住房面臨銷售難而不得不“降價售房”。這不僅影響市場對于房價止跌的預期,也對部分開發商形成壓力。同時,二手房降價幅度加大,導致“賣舊買新”的住房置換鏈條循環不暢,最終也導致高品質新房產品銷售下滑。
因此,一方面要根據現有項目消化進度,鋪排高品質新房項目的供地、開工和批售節奏;另一方面,要加大對高品質項目的批后監管,杜絕“高得房率”營銷宣傳,杜絕高贈送異化為“偷面積”。最后,加快推動補短板為主旨的城市更新,提高老舊小區等存量房的居住體驗感。同時,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落實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夯實剛需對于存量房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存量房規模增加,熱點城市和區域相繼進入存量主導階段。存量房價格、交易周期、交易量對商品房市場整體的影響較大。下一步的政策重點,要從增量為主轉向“增量存量并舉”,特別是穩定二手住房價格、交易量至關重要,它涉及到需求端對后續房價的預期、市場“價格錨”的穩定。基于此,需將政策轉向存量,除促進“以舊換新”,更要推進城市更新和新型城鎮化的循環,修復存量供需兩端的動力,夯實止跌回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