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希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提出“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
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適應新形勢、新環境下的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需求,政府和監管部門出臺一系列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和金融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相關政策。在政策引領和市場驅動的雙重作用下,人民幣被更廣泛地用于跨境結算和投融資領域,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穩步提升。
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4—2025)》(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系統梳理了2023年以來的人民幣國際化政策進展和人民幣跨境業務發展情況,總結分析了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新機遇和商業銀行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面臨的機遇,概括提出了商業銀行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的策略及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政策建議。據悉,這是中國銀行業協會自2016年起第八次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
《報告》顯示,跨境人民幣業務保持快速增長,人民幣全球支付功能進一步增強。據官方發布數據,2023年和2024年,全國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分別為52.3萬億元和64.1萬億元,同比增速均達20%以上;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2024年累計處理跨境支付金額175.5萬億元,同比增長42.6%;2023年11月,人民幣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2024年末仍保持第四位。此外,香港、倫敦、新加坡等離岸市場人民幣外匯交易和支付清算規模呈現較快增長態勢。
此外,《報告》指出,人民幣全球貿易融資地位躍升。截至2024年末,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僅次于美元和歐元。此外,人民幣在證券市場呈現“量質齊升”。港股通與債券通交易規模創新高,CIBM與QFII機制持續優化,截至2024年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的人民幣資產中,股票與債券投資合計7.12萬億元,同比增長9.4%。
《報告》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升和我國對外貿易的活躍,為銀行業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提供了廣闊空間。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逐步成熟、人民幣全球清算服務網絡的不斷拓展,金融“出海”渠道建設日益完善,銀行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的策略進一步豐富,維度不斷擴充。
一是推動重點領域、重點地區和重點企業人民幣跨境使用。商業銀行持續探索推進大宗商品貿易、對外承包工程、大型成套設備出口等重點領域跨境人民幣使用,引領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發展;在東盟、“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等重點區域合作中推進人民幣周邊化和區域化,助力人民幣國際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同發展;積極助推央企國企、高質量民企提升跨境人民幣使用規模,服務“走出去”企業構建跨境生態。
二是擴大貿易新業態中的人民幣跨境使用。商業銀行積極貫徹落實《關于支持外貿新業態跨境人民幣結算的通知》(銀發〔2022〕139號)要求,加大對外貿新業態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完善跨境電商等新業態跨境人民幣業務政策,強化政策傳導與系統對接,做好業務流程優化與產品服務創新,持續賦能實體經濟,服務外貿高質量發展。
三是支持自貿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海南自貿港、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人民幣創新發展。商業銀行因地制宜,有效利用政策優勢,進一步優化產品方案和客戶服務,通過跨境人民幣業務助推上述地區高標準經貿、特色產業發展和高水平市場開放。
四是助力企業規避匯率風險、降低融資成本。商業銀行積極提供多樣化的人民幣跨境結算產品,幫助企業有效規避匯率風險;大力優化人民幣跨境融資服務,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持續加強與境外機構的合作,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
課題組認為,銀行機構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參與主體,應順勢而為、緊抓機遇,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進一步發揮市場建設和推動作用。為此,銀行業結合現有實際情況提出三方面政策建議。
一是進一步細化跨境人民幣便利化政策。適當統籌本外幣跨境政策管理要求,明確企業辦理貿易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收付款指令樣式或內容,提升《跨境人民幣結算優質企業名單》更新頻率,支持銀行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對跨境人民幣業務項下客戶進行分類管理。二是優化人民幣國際化重點業務領域管理機制。適當放寬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范圍及準入條件,進一步擴大跨境人民幣雙向資產轉讓的資產種類和地區范圍。三是持續完善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豐富離岸市場人民幣投資和風險對沖工具,擴大跨境同業融資額度上限,制定境外人民幣貸款差異化監管政策,推動人民幣與更多小幣種建立直兌機制。